双一流”本科扩招背后:家长如何抓住机会,帮孩子选好专业?
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的发言,暗藏未来教育布局的“密码”。从“强基计划”到人工智能、新能源,再到“双一流”高校扩招,每一项政策都指向国家未来10年的核心人才需求。
如果家长若仅关注“名校”“热门专业”,可能错失真正的黄金赛道。
教育部反复强调“强基计划”,但大多数家长只知“数学、物理等基础学科”,却不知其背后的“筛选逻辑”。清华、北大等39所“双一流”高校的强基计划,核心是选拔“能坐冷板凳”的科研苗子。
总有家长误以为“基础学科=就业难”,实则相反!数学、计算机等专业已成为金融、人工智能等高薪领域的“硬通货”。
所以,如果孩子有学科竞赛或科研经历,可冲刺强基计划;如果没有,但成绩很好,可选择“强基辐射专业”,比如如应用数学、数据科学等,利用高校资源向热门领域延伸。
怀进鹏点名“人工智能、生物技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”,这些领域已进入了爆发期。据《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》,AI领域应届生平均年薪达30万,但人才缺口仍超500万;新能源行业2023年招聘需求同比增长120%(数据来源:猎聘)。
当然也要警惕“伪新兴专业”!部分高校跟风开设AI相关专业,只为招生,实际师资和课程浅显,毕业找工作很难。
“双一流”本科扩招看似是机会,但不同专业命运也会天差地别 。扩招专业重点围绕国家战略急需、基础学科和新兴前沿领域,集中在国家急需的“硬核专业”。北京大学、中国农业大学、电子科技大学等都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扩招,而部分文科专业却在缩招。
名校“冷门专业”可能成为调剂的重灾区。某985高校哲学专业2023年调剂率达70%,入学后转专业难度极高。
所以 填报时坚持“专业>学校”原则,优先选择国家战略专业(如微电子、量子信息),即使学校排名稍低,未来保研、就业也会有优势。
考不上本科就废了吗?当然不是,“70%人才来自职业教育”。高端职教正在崛起,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共建“鲲鹏班”,毕业生起薪超本科平均线。
如果孩子分数400分上下,可瞄准“国家双高计划”职校(类似职教界的“双一流”),选择智能制造、新能源汽车等专业,当然也要避开“低端流水线”的陷阱。
1. 紧跟国家政策,关注教育部每年发布的《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》,剔除“红牌专业”(如法学、英语连续5年就业预警),紧盯新增的“智能”“绿色”“健康”类目。
2. 对标产业,研究《“十四五”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》,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、基因技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(如科大讯飞、药明康德),其校招专业就是“风向标”。
3. 提前规划,高中阶段布局“强基计划”需要的学科竞赛。
国家战略、产业趋势、高校扩招……这些看似宏大的词汇,最终会具象为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和第一份工作。读懂政策背后的“人才需求图谱”,才能避免在填报志愿的迷雾中踩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