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高考志愿网

如何让高校与企业真正合作?——打破“各说各话”的产教融合困局

来源:点击: 时间:2025-08-01 11:10

在“产教融合”这一被频繁提及的教育关键词背后,有一条鲜有人问津却至关重要的问题:高校与企业,究竟该如何真正合作?

这是一个老话题,却也是一个越来越“沉重”的现实命题。尽管国家政策频频加码支持产教融合,地方财政设立专项资金,高校设立产教学院、实训基地,企业开设冠名班、设立奖学金,种种迹象表明,合作之路似乎越走越宽。但在众多实践者和观察者的眼中,一种“合作假象”却在逐渐浮现:合作在“形式”上热闹,在“实质”上寂寥。

一、高校在“说教育”,企业在“讲生意”——话语系统的不对称

当前许多高校在与企业对接时,经常陷入“学术性自说自话”的误区。课程体系、教学计划、学分制改革、师资结构……这些在校内讨论得热火朝天的“痛点”,往往与企业关注的“产品交付、用人成本、技术应用”格格不入。

企业需要解决“用什么人、怎么用人”的现实问题,而高校往往提供的是“我教了什么、培养了什么样的人”。彼此的逻辑体系不同、评估标准不同、价值诉求不同

换句话说:企业在讲效率,学校在讲过程;企业需要马上“能干活”的人,学校却在培养“终身学习者”。

这不是谁对谁错,而是合作的根基尚未建立在共同语言和利益契合之上。

二、浅尝辄止的合作,难以形成“命运共同体”

许多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——实习基地挂牌、捐赠设备、开展短期项目,乃至一些“为申报项目而合作”的临时联盟。

这样的合作像“合租室友”,有一定的利益关联,却没有共同的长期目标和深度信任。企业担心投入产出比过低,不愿深度参与人才培养链;高校则担心教学被“企业需求”绑架,丧失教育本位。

产教融合真正需要的是一种“命运共同体”的心态——共同设计专业,共同制定人才标准,共同承担培养责任,共同分享成果收益。否则,就只能“看上去很美”。

三、打破“虚合作”的三把钥匙

1. 建立“第三方中介机制”,弥合高校与企业的认知鸿沟

高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缺乏“翻译官”式的角色。建议由行业协会、地方政府或专业服务机构牵头,打造区域产教融合“协同平台”,统筹企业需求分析、人才标准制订、实践基地运营、项目转化落地等环节,让高校的教育语言和企业的市场语言互通有无。

2. 用“项目制”取代“文件制”——以成果驱动代替政策驱动

许多合作被文件绑架,变成了一种“为政策而政策”的合作。相反,真正能形成黏性的合作往往来源于“做成一件事”的过程:联合开发一项产品、解决一个技术难题、完成一项展演活动……这些项目不仅能让学生参与其中,也能激发企业对高校人才的真实需求。

3. 构建“利益共享机制”,用真金白银绑定长期关系

高校要从“人才输出”的单向角色中走出,积极参与到企业价值链的共建中。比如,成立联合实验室、共建品牌、参与企业盈利项目、成果反哺教学,让企业看到“人才+技术+品牌”的综合红利,而不仅仅是“学生来实习”这么简单。

而政府也要在其中搭建制度护栏,给予政策与财政的持续激励,保障合作中的高校和企业能在“风险共担、收益共享”的框架下良性运行。

四、从“合作项目”到“合作关系”的跃迁

高校与企业的合作,不该只是为了“完成某一阶段性的成果”,而应是一个动态演化、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。它不只是“合不合作”的问题,而是合作得深不深、真不真、久不久的问题。

(作者:老谷看职教)

来源:今日头条


Powered by RRZCMS